在当今的智能汽车领域,智能驾驶技术无疑是各大汽车制造商竞争的核心。华为的 ADS 与小米的 HAD 作为行业内备受关注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,正引领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。
华为 ADS 依托其深厚的技术积淀,在市场上展现了稳健的实力。以搭载该技术的问界系列车型为例,其采用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组成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,犹如为车辆配备了“智慧之眼”,能够精准感知复杂路况。此外,通过引入端到端的大模型,车辆的决策能力显著提升。特别是通用障碍物检测(GOD)网络,能够识别各种异形障碍物,极大提高了驾驶安全性。在功能覆盖方面,ADS 3.0 已实现无图城市导航辅助驾驶(NOA),无论是高速公路、城市道路还是泊车场景,都能轻松应对,为用户带来连贯且智能的驾驶体验。
尽管小米 HAD 入局稍晚,但其展现出的进步令人瞩目。以小米 YU7 为例,在硬件方面,全系标配了英伟达最新的 Thor 芯片、激光雷达和 4D 毫米波雷达,为智能驾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在软件层面,小米推出的 1000 万 Clips 版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是一大亮点。通过海量数据训练,该系统在纵向舒适度上提升了 57%,绕行成功率提升了 67%,路口通过率提升了 23%,在高速场景下的运行稳定性和体感舒适度也得到了显著优化。此前,小米的城市 NOA 功能仅在少数城市开放,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,其覆盖范围逐渐扩大,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尝试智能驾驶的机会。
与之相比,华为 ADS 在技术成熟度和场景覆盖范围上更胜一筹,长期的研发投入和实践经验使其在复杂路况下具备丰富的应对能力。而小米 HAD 则以快速的技术迭代和高规格的硬件配置为特点,通过海量数据训练不断优化算法,在用户体验的细节上逐步提升。
展望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华为 ADS 有望在智能化方面进一步深化,优化决策逻辑,提升驾驶体验的流畅度。小米 HAD 也将凭借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用户洞察力和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,加速数据积累与算法优化,扩大智能驾驶功能的覆盖范围。相信在两者的良性竞争下,智能驾驶技术将迎来更快速的发展,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、便捷和安全的出行体验。